基因知识与迷思检测方法与技术

DNA 检测准确率达 99%,对健康管理有何意义?

在充满各类健康潮流与养生建议中,唯有 您的DNA 不会说谎。作为基因检测机构,当DNA 检测“准确率达 99%”时,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将如何影响您解读检测报告的方式?

让我们为您逐一解析。

✅ 值得信赖的精准数据

在 SuperDNA,您的基因样本将通过 先进的 基因分型或测序技术进行分析,检测均于通过 ISO认证的实验室内完成,并结合 循证科学模型进行结果解读。这一流程使基因检测数据 准确率达99%以上。.

临床与科研常用的SNP基因分型平台,其检测 成功率可达 99.5–99.9%,重复样本一致性超过 99%【1】【2】。
即使是低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或外显子组测序,在使用经过验证的数据处理流程后,准确率也普遍高于 99%【3】。

因此,您的报告中关于基因变异的有无判断是高度可信的,为后续解读与分析提供关键基础。


🏅 为何选择 ISO 认证实验室?

SuperDNA实验室通过国际的 ISO 15189ISO/IEC 17025认证,符合以下标准:

  • 医疗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 标准化检测与校准能力

  • 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与可靠性

这些认证确保从样本处理到数据分析,全流程均遵循 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4】。


💼 医疗器械认证(MDA):对您意味着什么

SuperDNA 的样本采集套件已根据 《2012 年马来西亚医疗器械法令》(Act 737) 注册于 马来西亚医疗器械管理局(MDA)。这项注册代表:

  • 采样套件生产经过验证 安全、安全可靠,并符合 良好生产规范(GMP)

  • 所使用的材料符合医学规范,适用于人体生物样本采集【5】

这些环节协同作用,确保从 样本处理与数据分析 ,全流程皆符合全球医疗健康与安全标准。


📊 精准可靠与个性化推荐

我们不仅提供精准的实验数据。SuperDNA采用 多基因风险评分(PRS) 模型,结合 数百至数千个基因变异 的影响,为您提供对常见与复杂疾病更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

  • 糖尿病

  • 心脏病

  • 肥胖症

  • 乳腺癌与等多种疾病

多基因风险评分(PRS) 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术与临床领域,被公认为一种基于基因组信息预测疾病风险的可靠方法【6】【7】。

此评分系统建立在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基础上,GWAS 已鉴定出数千个与特定健康表型相关的遗传标记。 SuperDNA 参考 全球亚洲特定人群数据集 ,以确保测验结果对本地人群的适用性与准确性【8】【9】。


🚫 基因检测 ≠ 预言水晶球

尽管基因数据具有高度准确性,但它 不能替代临床诊断。基因检测揭示的是 遗传倾向,而非最终命运。

  • 您可能携带与高胆固醇相关的基因变异,但是否实际发病仍受 生活方式 影响。

  • 您可能有咖啡因敏感基因,但其对您的 精力或睡眠的影响 仍因环境与习惯而异。


❤️ 为什么这对您很重要?

基因检测就像您的 健康导航图.
。它并不决定终点,但会为您提供一个 更清晰、更精准的地图 开启起健康之旅。

当您的DNA在具备ISO认证的实验室中,以通过 MDA 审批的采样套件进行检测,并结合全球验证的科学模型进行解读,且准确度高达 99%,您便能更有明智地规划属于自己健康之路。


准备好探索您的基因奥秘了吗?
欲了解 基因健康与检测方案 ,立即浏览 mysuperdna.com 或立即留言与我们联系!

资料来源

  1. Illumina. (2020). Genotyping Microarray Performance Summary. https://www.illumina.com

  2. Gunderson, K. L. (2009). Whole-genome genotyping on bead array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529, 197–213.

  3. Bentley, D. R., et al. (2008). Accurate whole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using reversible terminator chemistry. Nature, 456(7218), 53–59.

  4. ISO. (2022). ISO 15189:2022 – Medical laboratories —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 https://www.iso.org

  5. Medical Device Authority Malaysia. (2023). 马来西亚医疗器械管理局(MDA). https://www.mda.gov.my

  6. Torkamani, A., Wineinger, N. E., & Topol, E. J. (2018). The personal and clinical utility of polygenic risk score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9(9), 581–590.

  7. Lewis, C. M., & Vassos, E. (2020). Polygenic risk scores: from research tools to clinical instruments. Genome Medicine, 12(1), 44.

  8. Lam, M., et al. (2019). Comparative genetic architectures of schizophrenia in East Asian and European populations. Nature Genetics, 51(12), 1670–1678.

  9. Teo, Y. Y. (2021). Population-specific reference panels and polygenic risk scores: are we ready for the clinic? Human Genetics, 140, 563–574.

相关文章

未找到结果。
Select your currency